您是否曾在走廊遇到被邻居家摄像头“凝视”的尴尬?当智能门铃成为千家万户的“门神”,它们的“眼睛”该望向哪里?
4月1日,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正式施行,《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对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建设、使用进行全面规范,明确划定了公共场所摄像头的安装范围、备案制度及安装禁区。其中,首次为家门口安装的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锁等设备划定“行为红线”。
条例明确: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
如果摄像头拍到了邻居的私人空间,会侵犯邻居的隐私权吗?邻居有权要求拆除吗?27岁的小丽独自居住在长沙某小区的高层住宅楼,因为生活垃圾堆放问题与邻居产生过争执。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小丽在自家入户门上安装了智能可视门铃,不久后却被邻居告上了法庭。近日,湖南长沙雨花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起因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引发的邻里纠纷。
问题在于这款可视门铃的拍摄范围。房屋所在楼层为两梯三户结构,小丽处于中间户,可视门铃的摄录范围对准了公共电梯井的出入口,门前人员移动或停留都将触发自动拍照录像,所记录的视频、图片等内容将推送到小丽的手机之上。而小丽在安装摄像头前未征得相关邻居们的同意。
可视门铃拍摄的位置覆盖了刘先生一家出门必经的楼道。因此,刘先生认为小丽安装的可视门铃侵犯了他的行踪隐私,要求拆除。2024年底,刘先生将小丽起诉至法院,要求拆除可视门铃,并赔偿精神损失、误工损失共计8万元。
本案的争议焦点集中在公民隐私权与安全保障权利之间的冲突。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原告的家庭内部活动线索、出入行踪信息乃至家庭社会交往情况均属个人隐私,依法受法律保护。被告虽有安装摄像头的权利,但行使权利时超出了合理范围,侵犯了其他公民的隐私权。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拆除安装在入户门前的可视门铃,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已经在家门口安装了摄像头的朋友来说,如何找到邻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呢?来看江苏无锡法院审理的案例。家住无锡某小区的戴先生因邻居在自己门口安装摄像头,认为摄像头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要求拆除,但邻居仅将摄像头移了个位置。因协商不成,戴先生将邻居告上法庭。
法院认为,原告戴先生夫妇进出家门及在住宅内的活动信息与人身和财产安全、私人生活习惯等高度关联,应视为具有隐私性质的人格权益,应当受法律保护。在法院的调解下,被告主动进行了整改,给摄像头加装了挡板。法院没有判决支持原告要求拆除摄像头的诉求。
从法院的判决可以看出,自家门口安装的摄像头一旦“越界”,就可能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安装前,最好征得邻居的同意或进行善意提醒,避免误会和矛盾。 2. 安装时,精心选择摄像头安装位置,并调整拍摄角度,确保拍摄范围只覆盖自家门口必要区域,避免涉及邻居住宅内部、窗户、仅供邻居通行的通道等私人空间,同时尽量关闭自动追踪、录音等功能。 3. 安装后,严格保密摄像头拍摄存储的视频图像信息,防止信息泄露,不得非法对外提供和公开传播。
如果邻居不同意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可以调整摄像头安装的位置,OB电竞登录使摄像头尽量只采集到自家人的出行信息。例如关闭录音功能和夜间红外线功能,以确保不侵害相关利害关系人的隐私信息。法官提示,安装摄像头的业主需要留存摄像头覆盖区域示意图及调整记录,以证明安装时已规避他人隐私。
最快明天就飞絮了……北京发布今年首个杨柳飞絮预报 五环内白毛杨率先飘絮
在很多小区,业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有时会采取一些极端措施,例如安装防护栏或设置障碍物。虽然这些做法可能暂时缓解了问题,但长远来看,往往会加剧邻里之间的矛盾。毕竟大家住在同一个小区,抬头不见低头见,没必要搞得如此僵硬